孕期超重會導致哪些危險?

  一般而言在理想體重下懷孕的健康婦女,其懷孕過程體重增加平均約8~12公斤。不論懷孕前體重如何,在懷孕二、三期,每月體重增加少于1公斤或每月體重增加3公斤以上都是不適當的。雖然不能減肥,但是卻必須控制體重,否則除了身材變形外也容易導致生產困難。

  你以前就比較“豐滿”,懷孕使你更加“富態(tài)”。生完孩子后,多余的肉會不會再也去不掉?其實,真正的危險并不是僅僅在“體形”上。事實上,肥胖不僅僅是美觀的問題。有時,懷孕的9個月增加的體重還會給你的身體和孩子帶來危險……

  你真的胖嗎?

  眼下流行的美學經典,有點讓人失去了現實感!身高1.6米,體重58千克,讓你處在正常體重的邊緣,再多長上2千克,你就超重了。你可以自己來計算合理體重的指數,計算的辦法是:將你的體重(千克,當然是懷孕之前的體重)除以身高(米)的平方,得出的指數應該在18~23之間。

  如果你的體重是58千克,身高1.6米,你的指數為:581.62=22.6;

  如果體重60千克(身高1.6米),你的指數為則為:601.62=23.4。

  如果你的指數是在20左右,在孕期,理想的體重增加為9~12千克;如果你身高為1.7米,可以增加到15千克。相反,你的指數在23以上,在孕期你要想保持理想體重,大概只能增長6~8千克。

  超重帶來的危險

  如果體重的增加超過了“正常標準”,會加重你的負擔。在孕期,體重增加過多會導致高血壓,從而可能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癥,這會給你的身體帶來危險。同時,高血壓也可能會引起妊娠糖尿病,在分娩之后,你可能會持續(xù)變成糖尿病患者,即使妊娠糖尿病會消失,但也可能會給你的孩子帶來終身的糖尿病隱患。幸運的是,今天醫(yī)生對體重超重的準媽媽有著非常嚴格的跟蹤,通??梢员苊鈬乐睾蠊陌l(fā)生。

  但是,高血壓會使你的懷孕和分娩的情況復雜化,對胎兒的發(fā)育也沒有好處。高血壓會引起水潴留。水進入你身體的組織引起水腫,會進一步壓迫血管,使你比其他的孕婦靜脈血液回流更加困難,可能引起靜脈曲張,甚至患靜脈炎。另外,血液中糖分的增高會使胎盤的動脈硬化,妨礙血液的流通,其后果是你未來的寶寶得不到足夠的養(yǎng)料,出現胎兒窘迫或發(fā)育遲緩,他可能會是個低體重新生兒。

  相反,如果胎兒吸收了的糖分過多,你可能就會生出“巨嬰”,即嬰兒的體重超過4千克。這會給你的分娩帶來很大的麻煩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產科醫(yī)生可能會考慮對你實施剖宮產手術。

  新生兒體重過輕,或是過重,這兩個極端都會給孩子今后的成長帶來不良的影響。幸虧,剛剛減輕了一點體重。

  即使你剛剛減輕了一點體重,也不要有幸免于難的感覺。很遺憾,這么說也許讓你感到掃興。

  在懷孕的初期,由于惡心、嘔吐,孕婦會“消耗掉”1~2千克體重。但是3個月后,一旦孕吐的現象消失,你就會在1個星期內重新恢復你以為減掉的體重,甚至可能還會增加1千克。從懷孕第4個月起,體重應該平均每月增加1.5千克。但是,你不要高興過早。因為孕期體重的增長并不是呈線性的,即使你沒有特別地改變你的飲食結構,你的體重也會猶如體重稱上的指針一樣直線上升(這與荷爾蒙分泌有關)。

  你不要說:“在孕期中期,我體重增長了4千克多一點,我會堅守著目標!”最后3個月的孕期,你的體重會比前6個月增長得更快,這主要是由于你體內的水潴留。

  懷孕,要不要節(jié)食?

  千萬不要節(jié)食。這可不是讓你挨餓的時候,而是讓你吃好的時候。也就是說,你需要放棄一部分自己喜歡的食品,比如不要過度貪戀甜食、甜飲料等,而要“大嚼”些自己不太喜歡但營養(yǎng)豐富的東西。

  生活是不公平的。一塊巧克力蛋糕給胖人帶來的是貼在臀部的脂肪,而輪到那些在孕期有權利增加12千克體重的瘦人身上,它卻能消失的無影無蹤!今天,孕激素令你胃口大開(一個屈服引誘的借口),那我們推薦你去嚼嚼芹菜莖。

  “當豐滿的女人懷孕時,一生中,她會第一次以胖為美。這時,她準許自己不受標準約束,第一次感到自己美麗。”助產士古薩熱解釋道,這種感覺讓你難以下定控制體重的決心。

  讓孕婦不發(fā)胖進食小技巧

  飲食并非少吃就能減肥;如進食的技巧、食物的烹調、外食的選擇等等,皆是控制體重的關鍵。同樣的營養(yǎng)價值,如果選擇熱量較低的食物,對體內的寶寶并沒有差別,但是對于母親本身,可是影響很大??!而且這些觀念及技巧,對于產后恢復身材也很有幫助。

  進食行為改變:

  ★改變進餐順序:先喝水→再喝湯→再吃青菜→最后才吃飯和肉類。

  ★養(yǎng)成三正餐一定要吃的習慣。

  ★生菜/水果沙拉應刮掉沙拉醬后再吃,或要求不加。

  ★肉類應去皮且不吃肥肉,只吃瘦肉部份。

  ★油炸食品先去油炸面皮后再吃。

  ★濃湯類只吃固體內容物,但不喝湯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關注公眾號

微信公眾號